致敬中國互聯網30年丨中國第一條互聯網創(chuàng)建者:許榕生
回溯至1994年4月20日,當中國首次實現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一條跨越時空的數字橋梁在我國與世界之間架起。那根意義非凡的64K國際信道,猶如一顆破土而出的種子,孕育了今日中國互聯網行業(yè)的參天大樹,也如一條連接未來的信息高速路,通向了現在的互聯網強國。
此刻,我們共同致敬那些拓荒前行的先驅者,他們以敢為人先的精神,開辟了中國互聯網的廣闊天地;我們致敬每一位投身其中的建設者與守護者,他們的辛勤耕耘鑄就了中國互聯網的輝煌成就。
——題記
近日,曾被外媒譽為“China Internet Father”的原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計算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中國科學院信息辦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網絡安全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許榕生老師為我們講述了澎拜的中國互聯網發(fā)展30年歷史,并詳細闡述了互聯網與網絡安全的共生共長關系。

4·20
拓荒者:三個第一,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第一根64k專線——一根網線改變中國
需求是第一生產力,第一推動力,現代科學研究離不開計算網絡。基于科研的國際化需求,1991年,中美高能物理合作會談正式提出建立一條從北京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簡稱高能所)到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bps速率的計算機聯網專線,以便北京接通互聯網。在許榕生博士和團隊的努力下,經過18個月的反復調試,1993年3月2日,64kbps專線線路暢通,1994年4月正式運行TCP/IP協議,實現中國互聯網的全功能開通。

20世紀80年代,許榕生在美國聯網
一根看似尋常的網線,卻如橋梁般跨越太平洋、大西洋,將中國接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標志著中國正式邁入互聯網時代。盡管初期帶寬窄如涓流,卻滋養(yǎng)出無數創(chuàng)新的種子,為后來互聯網巨頭崛起、億萬網民涌現,包括網絡安全在內的眾多相關行業(yè)蓬勃發(fā)展奠定了基石,許榕生的這一行為,使得他被稱為信息時代的詹天佑。
第一個3W服務器——一臺服務器承載中國對外窗口
時值90年代初,中國建立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為推動我國高能物理網絡環(huán)境的進一步發(fā)展,許榕生到了位于日內瓦的CERN考察,幸運地接觸到WWW發(fā)明人——英國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

1994年5月,在互聯網黎明期,位于北京的高能物理所架設了中國第一臺對外提供服務的3W(World Wide Web)服務器,推出了第一個網站和英文網頁,此刻在亞洲,還沒幾個Web網站出現。

承載中國第一臺www服務器的PC機
網頁上簡樸的文字、圖片,猶如星星之火,啟蒙了國人對網絡信息的認知,點燃了公眾對互聯網的熱情,孕育了本土網站的發(fā)展,預示著中國即將在數字世界的版圖上繪制屬于自己的壯麗畫卷,也開啟了國外了解中國文化的互聯網先河。
第一批網上沖浪的40后——一個郵件地址鏈接全球
這根專線接通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在許榕生及團隊的幫助下,全國千余名科學家、高校校長、重大課題負責人等很快在網絡上設立了賬戶,率先使用電子郵件等互聯網服務與全球通訊,成為第一批互聯網早期網上沖浪的“40”后。
從此,中美之間不但可以傳送電子郵件、文章,而且實現了實驗數據的實時傳輸,過去把數據磁帶和書籍跨國背來背去的時代宣告結束。

一封封跨越時空的電子郵件,讓院士們與國際科研社群緊密相連,共享研究成果,推動了學術交流無國界的理想。他們的經歷,是當時無數中國用戶借助互聯網實現全球互聯的縮影。
4·20
推動者:反黑客第一人
互聯網發(fā)展的三十年,亦是網絡安全的三十年。
自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兩者共同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演進過程,形成了緊密的共生共進關系。許榕生教授作為中國網絡安全領域的先驅者與領軍人物,其科研成果、政策建言、事件應對、人才培養(yǎng)等,深刻印證了這一歷程。

1993年,許榕生教授團隊成功鋪設中國首條64k國際互聯網專線,標志著我國正式接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隨著互聯網的初步應用,網絡安全問題開始顯現,但公眾和業(yè)界對網絡安全的認識尚處懵懂階段。
互聯網剛剛引進中國的時候,中國科學院高能所的一臺主機迎來第一次國外黑客的入侵。許榕生和他的學生發(fā)現有一個賬號被改動和利用,做出了超出了那個賬號權限的動作。當時人們難免有些驚惶,有人提議立即關機,通過斷電的方式,拒黑客于千里之外;也有人提出,先假設他沒有惡意,跟蹤他一段時間,看看他到底要干什么。結果他們決定采取跟蹤的方式,然而,對方很快就發(fā)現了自己被跟蹤,他立即從賬號推出,并隱蔽了自己。跟蹤,反跟蹤,再跟蹤……這個過程一直持續(xù)了幾個小時。最后,許榕生他們關掉機器,并對跟蹤的記錄進行分析,了解和研究黑客入侵的方式、目的等。可能是對方也發(fā)現了自己的對手不好惹,他沒有采取進一步的行動,事后主機毫發(fā)無損。
黑客來了,來得這樣快、這樣突然。必須采取行動,保證自己網絡的安全。這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許榕生立即向上級報告了網絡所面臨的安全問題,提出了他的反黑客設想——組建自己的反黑客“部隊”。
4·20
引領者:勇立潮頭 全方位構筑防護體系
從IPv4到IPv6,協議在不斷改變,安全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進入21世紀,互聯網在中國迅速普及,電子商務、在線支付等應用蓬勃發(fā)展,網絡安全問題隨之凸顯。許榕生教授的科研成果在此階段發(fā)揮了關鍵作用,他主導或參與研發(fā)了系列網絡安全防護技術與系統(tǒng),有效提升了我國網絡空間的安全防護能力。同時,許教授積極探索網絡安全商用化的路徑、培養(yǎng)下一代網絡安全人才,為中國的網絡安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黑客入侵防范軟件”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年);出版著作《電子商務安全與保密》、《黑客攻擊技術揭秘》等著作8部。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深度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廣泛應用,網絡安全形勢更為復雜嚴峻。2014年成立了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實現了跨時代的變化。
互聯網發(fā)展的三十年歷程,網絡安全問題不斷涌現,但應對機制逐步完善、防護能力持續(xù)提升,充分展現了網絡安全與互聯網發(fā)展共生共進的緊密關系。
4·20
傳承者:大國工匠 世代相傳
在許教授看來,在一定的程度上,中國在網絡安全不能說每一個部分,某一個點可能會成為世界的一個強軍。
人才是第一資源。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fā)展,打擊網絡犯罪,維護網絡安全的高端人才越發(fā)急需。許教授表示,90年代研究網絡安全的人還比較少,到后來越來越多,很多高校都開設了網絡安全專業(yè)。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我們的技術人員有責任把這個東西研究明白。

正如互聯網界大國工匠許榕生教授所說,他的愿景是塑造一個既能充分發(fā)揮互聯網潛力、又能有效抵御各類安全威脅的、健康數字化社會。他期待在AI驅動的智能化防護、精英輩出的人才梯隊以及健全完善的治理體系支撐下,我國網絡安全能力實現質的飛躍,為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保駕護航,助力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八千里路云月如初,三十功名少年依舊。許教授的卓越貢獻,為中國互聯網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直至邁入網絡強國之列,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互聯網發(fā)展的三十年,便是網絡安全行業(yè)的三十年。站在新的起點上,行業(yè)何去何從?
5月18日,第十二屆西湖論劍數字安全大會將召開,屆時,更多思考和探討將一一呈現。